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(例:UC浏览器、QQ浏览器)
精彩阅读夜色小说网

第29章

多才多艺,是老舍同时代许多满人的一大特点。

老舍也不例外。

生前身后,他得到过诸多的称谓:小说家、戏剧家、曲艺家、散文家、民俗学家、语言学家、诗人、书法家、书画鉴赏家……真是个&ldo;拳打脚踢&rdo;的多面手。

早年,他参与了把古典名著《金瓶梅》翻译成英文的工作;晚年,他又把爱尔兰作家萧伯纳的作品《苹果车》译成中文。

各种才艺融会贯通的老舍,抗战八年间,担任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繁重会务,却令人难以置信地写出了三部长篇、六七个短篇、一部长诗、八本话剧、四五出戏曲,以及没法估算的杂文、鼓词、数来宝等形式的作品,简直令人为之目眩。

在中国现代文学大家里面,也许再没有人比老舍更热衷于俗文艺及民间曲艺了。

抗战期间,他深入民间艺人,如饥似渴地钻研相声、大鼓、快板、扬琴等曲艺形式,不但给艺人们提供了许多新段子,还曾经亲自粉墨登场和民间艺人同台献艺。

20世纪50年代初,他为了让旧的相声艺术获得新生,把写相声新作当成本份事,做了大量让人们铭记不忘的工作。

由他倡导,北京出现了一个以各种曲艺曲牌来设计唱腔的新剧种‐‐曲剧,他还为这个剧中写了第一出大戏《柳树井》。

最叫人们玩味不尽的,是他时常在小说和话剧创作中巧妙地融入曲艺艺术成分,从《鼓书艺人》、《方珍珠》、《龙须沟》,直到《茶馆》,都让曲艺艺术在中间放射出迷人的魅力。

许多人讲起老舍跟曲艺艺术的不解之缘,都在赞叹这位鼎鼎大名的作家不避世俗眼光,不端名人架子,甘愿为民间艺术登大雅之堂鸣锣开道。

这样的评价固然不错,而殊不知,他对曲艺艺术的特殊情感,还是来自于他的满族文化根底。

说唱艺术原来就是满族先民在漫长的渔猎生产阶段的习惯嗜好。

入关之后,都市旗族把这种嗜好移植到&ldo;清音子弟书&rdo;、&ldo;八角鼓&rdo;等新创制的满族曲艺样式上头,一批文化水准很高社会地位较低的满族文人,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鼓书名段子,这些作品不仅大俗大雅雅俗共赏,而且据大学者郑振铎评价,是有效地扭转了中国汉语文学历来极为短缺长篇叙事诗的局面。

老舍自幼就生活在本民族曲艺嗜好的包围之中,他太熟悉太热爱这些地地道的民间&ldo;玩意儿&rdo;了,一旦社会有需求,他就会立即去取来这件艺术上的轻武器。

关于旗人作家老舍,我们以上谈到的已经不少了。

不过,我觉得,在这个大题目下面,恐怕还有一点,也是特别应当说到的,那就是,作为一位满族出身的杰出作家,老舍并不仅仅是在作品中写了他的民族,体现了他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民族艺术风格,他还充分感受着时代的精神洗礼,站在20世纪人文与社会性思考的制高点,充分利用自己出身于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少数民族‐‐满族的文化位置和心理感受,向创作里面注入了极其严肃的沉甸甸的思考。

老舍生在满民族的多事之秋,这个曾经奋发、曾经辉煌过的小民族,到了老舍的时代,正面对着空前的坎坷跌宕和沧桑沉浮。

老舍的一生,是与出身其间的满民族休戚相关的,作为一位大作家,他对自己民族的历史、社会、文化,都有过超乎常人想像的沉思与反省。

同时,他又成长于北京这个中原文化腹地,这个自古以来各民族高度交往的大都市,对汉族等兄弟民族的历史文化也有深刻的领会和接受。

他一生曾经多次旅居国外,对东西方民族的文化精神更有很自觉的思考。

他因此获得了难能可贵的多民族文化思维参照系统。

作为一位热爱中华民族,也关注自己满族历史命运的作家,老舍着力解剖民族性的优长与缺陷,对民族文化的反思达到了罕见的深度,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。

相邻小说
妾妾丝雨  嗜血医妃:邪王盛宠小野妃  小记者和大总裁  神说要有光,但只给一半  倾城弃妃  心灵之约  镇妖师在七零  公主贵性  解密中国大案2006  汤姆苏成长计划  渔夫的秘密  三尺之外[师生GL]  想吻你后颈  这世上另一个我  好兄弟间没有纯友谊了吗  我的石先生  朕看皇后多娇美  不准摸我的鱼尾巴[重生]  混沌新纪元从大宋开始  这竹马,我不要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