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(例:UC浏览器、QQ浏览器)
精彩阅读夜色小说网

第57章

然而,天下承平日久,自由讲学之习在乾隆朝又有所抬头。

特别是尹嘉铨这样以道学自命的&ldo;道学家&rdo;,更认为自己获得了圣人的&ldo;独传心法&rdo;,不传授给他人实在是一种损失,因此私下里仍然大肆收徒聚众,退休之后,更是奔走于各书院之间,宣扬自己的独特见解。

乾隆认为,这是&ldo;盛世&rdo;的一大威胁。

清初统治者反对讲学,主要是怕汉人借此进行阴谋集会。

及至乾隆时期,这种威胁几乎已经不存在。

乾隆认为,讲学的最大威胁在于容易滋生朋党倾向。

对于提倡纲常名教的道学本身,乾隆是坚定支持的。

但是对于大小臣工学程、朱、陆、王诸大儒的样子,要求学术自由,百花齐放,自由辩论,他则绝不允许。

正如鲁迅所说,&ldo;因为一学样,就要讲学,于是而有学说,于是而有门徒,于是而有门户,于是而有门户之争,这就足为&lso;太平盛世&rso;之累&rdo;。

盖党内有党,派内有派,是宗教和学术的共同规律。

儒学内部并非铁板一块,儒学思想的生长点也是多源的,许多儒学大家往往把自己视为儒家正统,而把他人视为异端或非正统。

自由讲学、自由辩论很容易导致一些不同学术派别的争执甚至冲突,而科举出身的朝中官员无不是儒学信徒,学术上的分门别类极容易引发政治上的矛盾斗争。

比如宋代朱熹与陆象山就曾经势如水火,彼此辨别不休,在朝大臣也卷入其中,分成派别门户,门户之争又发展成朝臣的朋分角立,引发了朋党之争,不以皇帝的是非为是非。

如此,&ldo;小则紊乱朝政,大则颠覆宗社&rdo;。

所以,乾隆在斥责尹氏的圣旨中说:&ldo;古来以讲学为名,致开朋党之渐,如明季东林诸人讲学,以致国是日非,可为鉴戒。

乃尹嘉铨反以朋党为是,颠倒是非,显悖圣制。

&rdo;

专制政治发展到极致,就要打破一切民间自发组织的可能,把一切社会能量纳入政治控制之下。

读书人因讲学而聚会,因聚会而议论,正是一种人主无法完全驾驭的力量,是必须禁止的。

他训诫大小臣工、读书士子,对道学只要埋头潜修、躬行实践就行了,不可以道统所在自居,大讲其仁义道德。

尹嘉铨自己讲学还罢了,又不知深浅地奏请皇帝推崇一系列道学名臣,企图重新挑起&ldo;正统&rdo;之争,煽动讲学之风,乾隆如何能不赫然震怒?他兴起这场大狱的目的之一,就是要狠狠打击有所抬头的民间自由讲学之风,把一切不利于专制统治的民间力量消灭于萌芽之中。

掌握了尹嘉铨的&ldo;罪证&rdo;,乾隆四十六年(1781年)三月二十八日,皇帝钦命以大学士三宝为首组成专案组,对尹嘉铨进行审讯。

审讯进行得极有特点。

在皇帝的授意下,审案大臣并不拷问尹嘉铨的&ldo;大逆&rdo;实迹。

他们知道,这个&ldo;道学家&rdo;、书呆子,一辈子只知道读书做文,想成为大圣大贤,&ldo;永垂青史&rdo;,因此不可能有什么实质性的&ldo;反动问题&rdo;。

他们审问的重点,是尹氏的家庭隐私。

会审尹嘉铨时,审案大臣丝毫不顾这位前&ldo;三品大员&rdo;的面子,为了&ldo;泄公愤而快人心&rdo;,将其&ldo;严加夹讯,多受刑法&rdo;,以拷问&ldo;其究属何心&rdo;。

在夹棍之下,这位圣人之徒没有挺住,采取了要什么给什么的态度。

请看以下几段审讯记录:

当年尹氏当面讨要花翎的事,皇帝一直念念不忘。

所以承审官首先追问:你当时在皇上跟前讨赏翎子,说是没有翎子,就回去见不得你妻小。

你这假道学怕老婆,到底皇上没有给你翎子,你如何回去的呢?

据供:我当初在家时,曾向我妻子说过,要见皇上讨翎子,所以我彼时不辞冒昧,就妄求恩典,原想得了翎子回家,可以夸耀。

后来皇上没有赏我,我回到家里,实在觉得害羞,难见妻子。

相邻小说
你列表最软的妹  封敛雪印  高武:我以仙法护华夏  穿成霸总的娇气包闺女  红尸鞋  藏住满分甜  甘味橘  反攻[星际]  可以给我你的校牌吗  凤凰落地不如鸡  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(青少年版)  往生泪  截胡  辉煌三国  三线玩家  史上最怂阿飘  女配她美貌动人  喜欢你不是两三天  情敌们后来都说喜欢我  就等你下课了